震惊!全国多家新能源汽车骗取了财政补贴愈十亿元!
虚报千余辆汽车信息,意图骗补2亿多元;千余辆汽车还在工厂里生产,却按照完工多申请补贴5亿多元……
空手套白狼 哪些车企骗了补助?
昨天,财政部网站公布了新能源汽车企业骗取财政补贴的五大骗补典型案例,5家被通报的车企分别是: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骗补2.6亿元;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骗补5.2亿元;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骗补5574万元;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骗补9810万元;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骗补7560万元。
据业内人士获得的一份疑似新能源车企骗补最全名单,传23家车企骗补!如下所示:
(资料来源:汽车行业关注)
对这些骗补车企如何处罚?
财政部这样处罚:对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2015年生产的全部车辆中央财政不予补助,追回2015年度预拨的全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
另外4家企业,追回2015年度2416辆违规上牌车辆获取的中央财政补助预拨资金,并按问题金额50%处以罚款。同时,自2016年起取消上述4家企业中央财政补贴资格。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其问题车型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予以剔除。
此外,对存在“有车缺电”和“标实不符”问题的企业;对车辆虽然卖给终端用户,但在获取财政补贴后闲置的(不含租赁公司类)等不同类型的问题,视情节给予不同的处理。
为何骗补如此猖狂?
截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49.7万辆,销售约44万辆,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离不开财税扶持政策推动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
“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334.35亿元。”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出台了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生产销售和用户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在这样强劲的东风吹拂之下,国内包括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等车企都扎堆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很明显的案例就是,拿着汽油版车型稍微改一改,加入电机等设备,就摇身变成了一台“新能源汽车”,这种例子在汽车行业随手一抓一大把。所以,有些车企的汽车明明还没下线,却按照完工来申请补贴,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
骗补事件带来哪些影响?
涉案车企除了被追回财政补助资金、取消整车生产资质、相关车型将被剔出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推荐目录等处罚,其如何蒙混过关骗到补贴,还会被深究严查。这不仅有助于堵住管理漏洞,而且有利于完善制度设计,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另外根据问题严重程度,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向问题企业所在的省市地方政府进行通报,要求当地政府进一步核查追究相关监管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涉嫌违纪违法的,交当地行政监察部门、公安部门及检察机关处理。对相关企业骗取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的行为,由地方参照上述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这也让我们看到:新能源产业的成长需要财政补贴的扶持,但不能过度依赖国家补贴,高补贴、低门槛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近期,财政部门已经表示将提高产业扶持政策的准入门槛,适时采取补贴退坡办法,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尽快步入自我发展的健康轨道。
骗补过后 新能源汽车市场会重新洗牌吗?
据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介绍,新建立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商数量将控制在10个。目前,已有北汽新能源和长江汽车获得准入资质。新的生产资质仅剩最后8席。
面对这稀缺的名额,新兴的新能源车企当然心急如焚。蔚来汽车、智车优行、小鹏汽车、游侠、博泰、地平线等车企都是新成立的,但是他们的诸多方面不具备生产资质的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传统车企如上汽、广汽、江淮、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等如果重头开辟新能源也不是没有机会。一些网红互联网车企如乐视、车和家也是野心勃勃,不仅有谋略而且还落地要建厂。
不过,谁能最终获得新能源的生产资质,目前还是未知数。没有实力的车企,将很大可能被洗刷出这个行业。
小结:新能源骗补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相关部门肯定会提升扶持政策准入门槛,这无疑也是给新能源汽车的热潮降降温。目前,中国车企要获得与西方成熟的汽车工业国家平起平坐的机会,新能源车是唯一一个弯道超车的契机。只不过,国家是在大力扶持了,我们的车企呢?捂着良心问一句,我们是不是对得起国家的扶持、消费者的信任?这个时候爆出这个恶劣事件相信也是好事,只有行业和车企规范了,管理得当了,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才能良性健康的发展。
时间|热度